近来,关于部分芯片价格暴跌的消息流传很广。有记者朋友问笔者,是否汽车芯片短缺已经缓解?因为不够了解,所以专门问了博世中国的徐大全。因为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他在坊间很有名,去年,在被汽车整车厂家追供最紧急的时候,他还曾发出过“跳楼?还是不跳?”的调侃。
根据徐大全的判断,今年的汽车芯片供应情况,可能比去年略有缓和,但不会有根本好转,明年仍然会存在芯片短缺的问题。主要有三条:
一是汽车芯片需求增加是大趋势。目前价格下跌的主要是消费类芯片。主要原因是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全球经济放缓。而从全球而言,汽车生产并未放缓,而迅速增加的汽车功能及新能源汽车需要更多的芯片,单车芯片需求量比过去可能要增加一到二倍左右。
二是供应汽车芯片的这几家主要国际大公司,虽然各家有一定的车规芯片扩产规划,但是因为厂房建设、设备定制和调试周期漫长,无法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产出。另外,对于大规模投入MCU等低算力芯片,芯片厂家也许存在一些担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变革在即,是否需求能否长期维持?同时,汽车芯片利润一贯偏薄,对芯片厂家来说也许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投入。
三是虽然目前国内各界空前重视芯片问题,芯片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但由于车规级芯片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良率低,产业生态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国内汽车芯片供应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无法弥补汽车市场的短缺。
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要坚定中国各界发展芯片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目前面临芯片发展两大趋势叠加的大好时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芯片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逆转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原因,全球芯片生产供应形势将产生巨大改变,中国芯片大部分由国际供应的情况必须扭转。另外,中国目前发展芯片还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中国制造正在由低端走向中高端,扩大芯片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断供高端芯片趋势也很明显,中国企业扩大国产芯片应用的趋势不会被逆转,不必担心中国企业在国际芯片市场供应缓和以后,又去转向国际市场。包括大部分外国大公司设在中国的生产企业,为了供应链安全,也会积极寻求芯片供应当地化。
同时,还建议业界特别要注重汽车芯片的生产。虽然汽车芯片技术较复杂,进入壁垒较高。但也有市场周期长、供应稳定的好处。比如最近的市场波动,就是消费类芯片,而非汽车芯片。
对于国际芯片产业流行的紧平衡观点,也需要客观分析。在需求增加和供应转移国内两大趋势下,也许某些国际大公司关于产能放空的担心是确实存在的,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在中国。
二是为了加快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需要注重产业生态建设。目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在有关政府部门领导下参与开展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制定汽车芯片标准体系,二是建立为全行业服务的车规级测试体系。希望业界积极参与。
在企业创新发展中,从生态角度加强上下游合作也非常重要。比如在车规级操作系统的发展中,就有中兴通讯、芯驰和东软睿驰的战略合作;高端芯片设计的头部企业地平线也提出了建立产业生态联盟的倡议。希望这样的生态合作更多一些,技术发展就会更快。对于同类产品竞争的“友商”,也希望成为真正的友商。因为中国汽车芯片发展空间广大,远没有到“内卷”的时候。
另外,还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美国的芯片法案和最近针对中国关于EDA的限制,做得太过分了,严重背离他们所标榜的市场经济原则。首先,我们应该发奋图强,坚决把汽车芯片搞上去。我们要在政府指导下,加强和半导体产业的合作,把汽车芯片作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要战场;其次,美国这样做不可能阻挡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其结果是可能给我们造成些麻烦,但我们会因此走得更好、更坚定;第三,美国最好不要试图在汽车产业方面和中国“切割”,美国汽车产业会因此而衰落。
二是有几位涉及到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被审查,于是有媒体质疑,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方向是否正确?是否起到了推动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目的?对此笔者认为,建立国家引导大基金加速产业培育是完全正确的,作用是显著的。对于芯片这样的长周期产业,必须有国家引导基金的长期支持,短期的市场化基金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的。个别贪腐问题属于改进管理的范畴,不应否定大方向。
对于芯片产业,笔者刚刚进入,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知名汽车产业评论家,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研究生、工学硕士。曾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汽集团总经理、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发表过近百篇汽车产业发展评论。现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